两轮通胀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4-07-01 作者: 不锈钢金属软管

  进入2010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出现了通胀压力逐步加大的趋势。这距金融危机发生前那一轮全球性通胀相隔不远。将这两轮通胀作比较,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进入2004年以后,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轮通胀。除日本以外的主要发达国家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这一轮通胀的起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前一时期世界经济稳步的增长过快,总需求的扩张速度超过了总供给。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世界各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在20世纪70年代不到3%,80年代为3.3%,90年代为2.9%,2004年至2007年则分别是4.9%,4.4%,5%和4.9%。这样高的增长率是历史上少见的。

  二是近些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值猛涨,并通过贸易、投资等渠道带动其他经济体的CPI高升。2007年的年末与年初相比,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70%,铁矿石的金额上涨95%,铜价上涨40%,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上涨一倍左右。进入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扬,一度上摸到每桶147美元的高点,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涨幅也颇为可观。能源和食品领域的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大多数国家通胀压力的主要来源。

  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宽松的货币政策为通胀铺下了货币的温床。21世纪之初,各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而采取了长达数年的积极货币政策,使得全球市场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各国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通胀进一步延续。

  在本轮通胀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实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环境过于宽松;二是国际市场上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重拾升势,原油价格比低谷时期上涨了近一倍左右。可见,这两轮通胀的起因有相似之处,只是背景有很大不同。前者是一幕酝酿已久的大戏的高潮,而后者仅是高潮过后的余震。

  上一轮通胀在覆盖国家和通胀程度上都要强出不少。在发达国家,美国的通胀压力在2004年就出现日益攀升的苗头。从2004年3月至5月的3个月时间里,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按照年率计算增加了5.5%,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最大的通胀率。美国2005年至2007年三年的平均通胀率为3%以上。2008年上半年,美国的通胀率为4.4%,远远高出美联储的预期目标。欧元区通胀率为3.3%,创欧元问世以来的新高。根据美林公司的研究报告,2007年全球通货膨胀率为3.5%,而新兴市场国家为4.5%;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率达5.3%,而新兴市场国家升至6.7%左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第一次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性通胀。

  而本轮通胀的突出表现是世界各国冷热不均。数据显示,美国的CPI从2010年起开始持续回落,CPI年率已经从2009年12月的2.72%下降至2010年6月的1.05%。2010年,欧元区的GDP增长缓慢,CPI一直低于欧洲央行的2%界限以下。日本10月份的核心CPI下降了0.6%,连续第20个月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今年10月份,“金砖四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CPI涨幅都大大超了各国预设的通胀目标,其中印度食品价格涨幅连续52周超过10%,引发了民众恐慌。此外,韩国、越南、伊朗、阿根廷等国家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胀。俄罗斯的民调结果显示,俄罗斯人最关心的问题是通货膨胀,有56%的民众担心本国物价上涨过快。

  两轮通胀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上一轮通胀期,经济发达国家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并最终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本次资本市场相对平静,不存在显著的资产价格泡沫。但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大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也成为政府面临的一大隐忧。

  由于上一轮通胀是全球性的,而且程度更深,因此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采取货币和非货币性的措施,来携手抑制通胀。面对不断攀升的通胀压力,美联储在2004年6月30日、8月10日和9月21日,分别把联邦基金利率调高0.25 个百分点,即由原来的1%上调至1.75%。其后随着通胀率的一路爬升,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也一再调高,于2006年最高达到5.25%。在欧盟,英国、瑞士等国也先后数次提高利率水平。欧洲中央银行对通胀非常警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迟迟不愿放松银根,就是担心通胀压力会抬头。中国央行也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除货币政策外,各国还采取了一些非货币性的行政手段来稳定物价,包括加强对价格的监管,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平衡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求;控制公共事业价格;采取上调工资及必要的财税措施等。

  在本轮通胀中,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还处于缓慢复苏期,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有陷入通货紧缩的可能。为了拉动本国经济,这些国家不仅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不断出台新的财政刺激政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于今年11月初宣布,到2011年6月底以前,将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化解通货紧缩风险。这一举动被称之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同时业界认为不排除美联储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与此同时,继10月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之后,日本央行表示正在考虑进行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而为了缓解债务危机,欧洲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也在不断上升。分析人士认为,美、日等国家大量印钞,使得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热钱增多,这是导致这些国家通胀率高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种全球性的零利率环境下,新兴市场国家抑制通胀的困难就更大了。

  这一困难在中国体现得更为突出。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的CPI一路攀升,从1月的1.5%快速升至11月份的5.1%。显著的通胀压力迫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收紧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措施。但过度宽松的美元政策使得大量美元伺机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增长。

  首先,本轮通胀不会严重恶化。本轮通胀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并不是长期旺盛的需求所拉动的。尽管当前包括原油和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的价值已摆脱谷底,但和金融危机前的暴涨相比还是相对理性的。同时,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低迷,这对于中国的总需求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国内的产能过剩现象比金融危机前更为严重。这就决定了当前中国的通胀压力不会是长期而严重的,通过实施必要的紧缩性措施能够获得抑制。随着2010年4万亿政府投资的落幕,以及货币政策的不断收紧,相信通胀压力会逐步消退。

  其次,在抑制通胀上应具有灵活性,不可急躁冒进。本轮通胀的国际背景是世界经济冷热不均,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导致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更突出。当发达国家还在实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快速收紧本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不利的。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8.5%,同时M2的增速也已回落到相对合理的区间。能更加进一步观察前期政策的效果,再根据CPI的变动趋势相应地调整货币政策,切忌急躁冒进,人为地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

关注官方微信

橡胶膨胀节|橡胶膨胀节批发价格-BB贝博(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安装
联系电话:021-64535755 24小时服务电话:18317127770 地址:上海宝山区锦秋路2688号C栋

网站地图